最近遇到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小说,情节实在引人入胜,手机里所有能让我成瘾的东西,在我翻开这本小说之后,瞬间失去了吸引力,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是的,没错,即使像我这种喜欢深度阅读,喜欢到把读书变成一个职业的人,也已经很难完全不动用意志力和自控力读完一本书。这本书是例外中的例外。
但我最想分享的并不是这本书所带来的阅读快感,而是读完之后微妙的感受。
读完这本书,我满脑子都在想一个问题:
除了谋生,你有没有想过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做成了就不辈子不算白活的那种。
这个问题趴在我的心头,像生了根一样赶也赶不走,在读完这本书长达半个月的时间我不仅不停地自问,我还想问所有我认识的人这个问题。
我的整个人生观念,好像在这个问题启动之后,通通都动摇了。
上一次给我触动这么深的小说还是《月亮与六便士》,这一次撼动我整个价值观念的,是一本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小说《圣殿春秋》。
作者是我们的老熟人,肯·福莱特,我给大家介绍过他风靡全球的作品《巨人的陨落》。而《圣殿春秋》的畅销程度更甚,连作者自己都说:“在我的所有作品中,没有哪本比《圣殿春秋》更受欢迎了。”
朋友刚跟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故事梗概听起来实在有点冷门和无聊,一句话概括就是:中世纪,英国,一群人排除万难,建造大教堂。能有什么好看的?
但这就是肯·福莱特的厉害之处,也是他被成为“英国金庸”的原因。
这个无聊的梗概在他的演绎下,有风云诡谲的大时代,有命运沉浮的小人物,有精妙的情节安排,有严丝合缝的因果,有阴谋、暴力和性,也有人性和最深沉的爱。他总是有本事让你渴望知道下一页的故事。
而故事里的人们告诉我的那些事,也许会影响我的一生。
01
除了谋生,
你有没有想过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
为了帮助理解,展开之前,你需要对两个背景有所了解:
第一,《圣殿春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境况如何?第二,在那个时代里建造一座大教堂意味着什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12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普通人就算终日辛勤劳作,想要吃饱穿暖也不容易。故事发生的年代,皇室因为继承权之争,连续发起内战,国家兵荒马乱,加上天灾,饿殍遍野,强盗四起,民不聊生。
在那个时代建一个大教堂,和今天建造一个大型建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今天几个月时间,一座高楼就可以拔地而起,而中世纪要建成一座大教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平均寿命很低的时代,这几乎是多数人的大半辈子。
同时大教堂是世上耗费最大的工程,建造一座大教堂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天文数字的金钱,所以即使工程顺利,光是筹措资金遇到的困难,就随时可能让项目腰斩。
大教堂是那个时代最宏伟的建筑,建成大教堂在那个时代更像遥不可及的伟大奇迹,可是为什么人们还要建大教堂呢?
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权社会,大教堂除了是精神信仰的权威象征,还会迅速成为宗教、政治、经济以及人才聚集的中心,这样一座建筑能把一个落后偏僻的小镇变成一个繁荣发达的城市。
它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城市规划,政府通过迁址到待开发城区,迅速带动片区的繁荣。或者三四线城市有了高铁站,城市地位迅速提升,经济发展。
情况就是这样,普通人很难维持生计,建成大教堂困难得像个奇迹。可偏偏就是有一个叫汤姆的贫穷建筑匠,执拗地想要建一座大教堂。
作为匠师助手,他参与过一座大教堂的建造,这座大教堂因为资金断裂只能罢工。但他被宏大雄伟的建筑和一丝不苟的精密细部迷住了,比例、角度、结构、像魔法一样的数学公式 ,打开了他的眼界,看到了自己行业的奇妙之处。
可是对汤姆这样拖家带口的匠人来说,失业是最危险最可怕的事,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家人随时可能因为他的长期失业而流离失所、冻死饿死,甚至在找工作的路上被强盗杀死。
其实他本来有机会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一辈子都不用承担失业的风险:
一个城堡的主人邀请汤姆担任工匠,修缮和改进城堡工事。这件工作只要不出事故,他可以做上一辈子。
他的妻子不理解他的决定,本来这份工作可以为一家人提供稳定、体面且殷实的生活的可是汤姆却回绝了,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待上很久,只要存下一些钱就立刻离开,上路去找另一座大教堂。
终于在一个不好的年景,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长途跋涉、辗转几个城镇都找不到一个工作机会,一家妻儿老小饥寒交迫。
怀孕的妻子不得不在荒野里产子,因为体力不支和大出血死去。更悲惨的是,就地埋掉深爱的妻子之后,他们无力养活新生儿,不得不让他成为一个弃婴。
也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最终在王桥镇找到了他的大教堂,他不止是一个工匠,他还凭借高超的技艺,成为这座教堂的总设计师。
当他毛遂自荐时,雇佣他的修道院的院长菲利普问他为什么这么想修一座大教堂时,他回答说:“因为它很美。”
这一句很短的回答,打动了我。
其实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话: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汤姆让我开始追问一个问题:除了谋生,你有没有想过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
这件事的等级是:做成了就一辈子不算白活的那种,是可以让你站在生命尽头回首人生时,内心安宁圆满、此生无悔的那种。
当然,它不是可以轻易达成的小目标,甚至也不是跳一下就能够得着的、三五年就能实现的中期目标。它之于你,就如同大教堂之于生活在十二世纪的汤姆,它更应该是你所发的人生宏愿,是需要并且值得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去完成的事。
可惜太多人对未来的想象力有限,大多数人高估了自己1年内能做到的事情,而低估了自己10年内能做到的事情。
而这件事的优先级是:
你愿意为它倾其所有,你愿意为它放弃其他机会,比如轻松、稳定、有保障的生活,为它承担风险、付出代价、克服许许多多未知的困难以及承受失败的后果。它也许会因为客观因素暂时搁浅,但永远不会被搁置。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止是写给对中世纪生活感兴趣的人,对大教堂建筑情有独钟的人,对肯·福莱特炉火纯青的小说艺术着迷的人,而是写给所有想认真生活的人,所有不愿意辜负生命的人,所有准备审慎地度过仅有一次人生的人。
《圣殿春秋》里的大教堂,对每个读者来说,是一种象征,象征除了谋生,除了“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标准流水线式生活模式之外,你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
你可以把它称为理想、梦想、志向、远期目标、人生成就、想要的终极生活。
每个人的大教堂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都不同。
在《圣殿春秋》里,对汤姆和修道院院长菲利普来说,修一座大教堂是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
而对于这本书另一个浓墨重彩的主人公,伯爵女儿阿莲娜来说,在父亲站错队被当做叛军处置,领地被剥夺后,完成父亲遗愿,帮助弟弟重新夺回领地的继承权,就是她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地做生意,所有努力都是为这件事服务。
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那件事”,它可以是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可以是35岁之前赚到足够退休的钱,可以是写一本畅销的、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小说,可以是开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可以是建立一个有知名度的品牌,可以是做出一个厉害的发明和科研成果,可以是成为一个著名的演员……
又或者它平凡极了,只是想走出小山村,在大城市里安一个家,买得起城市里的房子对某些人来说就是大教堂,因为它可能要穷尽两代人的努力。
你的“那件事”取决于你对未来的想象力,取决于你独特的生命体验,取决于你个人的价值观念,有时候来自你许下的承诺,有时候还取决于你的起点。
02
四种注定庸碌一生的人
可是更多的时候,多数人的人生进展,更像毛不易的歌《像我这样的人》里唱的那样,一开始有点不知不觉:“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然后随着年龄渐长,是更加无力的追问:“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你还见过多少人?”
当我问:“除了谋生,你有没有想过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我知道至少有四种人,他们注定一生庸碌:
一种是活得迟钝和麻木的人。
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被环境被动地推着往前走的,大家读书我也去读书,大家找工作我也找工作,家里希望我结婚我就去相亲。
他们只看得见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几年,看不见一生,他们从来没有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整个人生,他们无所谓这辈子活得值不值。
一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迷茫者。
他们也许不满意当前的生活状态,也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一直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是荒废生命。
可是他们最多只停留在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的层次上,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为没有答案,所以只能一边焦虑,一遍按部就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一种是清晰地知道“那件事”是什么事,可是却被生存压力或其他因素裹挟着往前走,放弃或者无限期地搁置相对应的努力。
像《港囧》里的徐来,他想追求艺术理想,却成了一个卖女性内衣的中年男人,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同,内心的不甘心爆发了他的中年危机。电影的最后他似乎和自己取得了和解,可是往事不可追的懊恼真的就能消失了吗?
作为一个毕业四年多,依然没车没房,肚子里还多了一个宝宝的人,我特别知道生活的难,别说是房价逼得人喘不过气来,就是房租都越来越让人不堪重负。
可是我在想,再难,我们难得过中世纪的建筑匠汤姆吗?仅有一次的人生,除了谋生,我们难道不为自己做点别的事吗?
最后一种是,清晰地知道“那件事”是什么,却忍不住选择了更轻松、更容易、更安全的路,然后会越来越偏离轨道的人。
比如一个怀揣作家梦的人,却忍受不了日复一日的练笔之苦,朝九晚五的上班之余选择追剧;比如一个心怀画家梦的人,扛不住成名前的贫困,停止创作作品,当了一个绘画教师。
如果这样,一生平庸,一事无成,又怪得了谁呢?
别把自己变成这四种注定一生庸碌的人。
03
如何找到自己
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呢?
其实我没办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就像每个人的“那件事”是差异巨大的,同样的,每个人确定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契机也是差异巨大的。
在《圣殿春秋》里,汤姆确定自己要盖一座大教堂,是因为他参与过一座大教堂的建设,被宏伟和精密兼具的美所打动,设计和建设一座大教堂可以给他巨大的满足和快乐;
汤姆的继子杰克想要建大教堂,是因为跟着汤姆耳濡目染,吸引汤姆的东西同样吸引了他,更因为他曾受到母亲很好的教育,以及游历各国对建筑的广博见闻,他成为比汤姆更杰出的建筑师。
所以汤姆不幸教堂未成身先死的时候,杰克说:“汤姆给了他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是任何别人没法给的,那是一种激情,一种技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
可是这种继承不是绝对的,它和天性有关,汤姆的亲生儿子阿尔弗雷德并没有和父亲以及继兄弟杰克一样的激情,他只成为一个普通的建筑匠。而杰克的儿子也对建筑毫无兴趣,他志在成为管理一方的领主。
而对于伯爵女儿阿莲娜,她一生一定要做成的事是帮助弟弟夺回封地继承权,这件事最初来自父亲临终的嘱托,可是里面更掺杂着家道败落的不甘,被父亲政敌轮奸欺侮的屈辱,想重新赢回旧日生活的决心。
所以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的决心,也许来自某段极端屈辱经历之后的发狠,也许来自对某种美好生活愿景的无限渴望,也许来自家道传承,也许是偶然碰到的人,碰到的事带来的震撼和启发。
如何找到自己一生一定要做成的“那件事”呢?我唯一的建议是活得主动而开阔。你也许不像别人那么幸运,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不要停止寻找和探索。
很遗憾,我没办法告诉你,值得你穷尽一生去完成的“那件事”是什么,也没办法告诉你,如何才能找到“那件事”。
但我可以告诉你,当你心里有了“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的信念,你生命的每一天都将变得不同。
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内心丰富的价值观,会让你的每个选择、每次努力、每个人生节点,都活得清醒和笃定。
除了谋生,你有没有想过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
如果没有,现在可以开始想了。
如果有,请“善护念”,好好照应、护住自己的心念,用小火慢慢烧着自己的雄心,别让它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