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通知公告
>>更多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辅导 >> 心理学知识 >> 正文

心理辅导

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有 “幕后黑手” ?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23 11:14:47浏览人数:
一到吃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陷入难题,“今天中午吃什么?” 是我们几乎每天和朋友说的话。 生活中有太多需要做决策的时刻,小到选择餐品、菜场买菜,大到筹备婚礼、买房买车,而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是一个人独自在做决定。我们要考虑同伴,考虑他人 …… 什么会悄悄影响我们做决策呢?本期《 0 时差心理快报》将带大家一起探索。 -01- 话题一:别人会选什么? 你的猜测总是高估了普遍性 一个宴会主人在准备饭后甜点的时候,需要事先想好要准备多少份冰淇淋或者提拉米苏; 卖鞋的人要想好,柜架上要放多少双黑色或者蓝色的新鞋; 电影院排片也要考虑,是把主流大片还是优质小众电影放在更大的影厅里放映。 …… 我们有太多的时候需要事先猜测和理解他人的偏好,然后再做出决策。 但我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参考自己的偏好,去设想绝大多数人会喜欢什么,会选择什么。这一现象,被称为共性谬误。 共性谬误,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判断错误,就像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猜测他人的喜好一样,在做出难以处理的判断时,往往依赖共性,觉得其他人会被共同的事物所吸引。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 Emily S. Reit 和伯克利大学的 Clayton R. Critcher 就预测他人选择时的共性谬误进行了深入研究。[1] 研究者们选出了 11 对对立的物品,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110 名本科生在两者间做出选择,比如 “如果你有以下两种果汁饮料选择当明天早餐,你选哪一种?A橙汁(被认为常见)B西番莲果汁(被认为罕见)”,同时预测其他参与者会选择哪一个。 通过实验显示,相对于西番莲果汁这种稀有的却会让人兴奋的选择,人们会高估像橙汁这样很常见很普遍的选择的数量。 也就是说,那些常见的,不见得人们会更感兴趣;而小众的,也并非不受欢迎。 进一步地,研究者们确定了自我的历史选择、回忆容易程度和典型性判断是导致共性谬误的原因。就像在大家印象里,自己吃冰淇淋的次数比提拉米苏多多了,也会很容易地觉得看美国大片的人肯定多、买黑色鞋子才是正常的选择。 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依赖共性做决策,那么就会对商品做出错误的定价,减少盈利。 但好在当人们有意识地反思的时候,就会抛弃共性,转而更正常、更合理的预测。 -02- 话题二:事事为对方着想 结果会更令人满意吗? 父母在家里看电视时,经常出现妈妈想看电视剧,爸爸想看球赛,两个人都不妥协,最后遥控器调到了音乐台,两个人都觉得听听歌也成,就玩着手机听起歌来 …… 这种要和他人共同做出决定的场景很多,比如和伙伴一起选择看什么电影,去什么餐馆 …… 大家的喜好不见得总是一致,那你会先考虑自己还是对方呢? Michael Lowe 等四位美国高校的研究者,就日常生活中的共同决策给出答案。[2] 研究一中,研究者们选择了 151 名本科生(53.6% 为女生),首先测试了他们 “利己” 的程度,再对 15 个周六晚间直播视频的喜爱程度评分和排名。 然后将参与者随机配对,给每一对参与者 7 个视频列表,让他们选择一个视频一起观看,最后测他们对所看视频的态度。 接着在研究二中,研究者们把可供选择的视频范围缩小到 7 个,招收了 316 名本科生(46.6% 为女性),把利己分数高的和利他分数高的参与者随机放在一组,让他们选择一个视频一起看,并用摄像机记录互动过程。 为了让他们做出符合利己或者利他的选择,研究者们让更利己的人阅读一篇新闻文章,上面写着 “那些考虑自己利益做出决定的人更快乐”;同时利他的人阅读的是 “那些考虑伴侣利益做出决定的人更快乐”。 之后询问他们 “你在做出一起放什么视频的决定时,更考虑谁的兴趣?” 结果表明,相比于一方利己而另一方利他的情况,双方都利己或者双方都利他,更可能会做出偏离双方初衷的决策。 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人中一个人比较考虑自己,一个人比较考虑他人,也就没什么矛盾了,但一旦两个人都想着自己,或者都想着对方,反而做出的决定两个人都不是很满意。 原来大家都当老好人,也不一定能皆大欢喜。 -03- 话题三:折衷产品缺货时 你会考虑质量还是价格? 当我们出去旅游,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前订酒店。在预算范围内,高档酒店,便捷酒店,普通宾馆,你会怎么选? 我们也许能意识到,很多情况下,中间选项(不好也不坏、不贵也不便宜)让人觉得更安全,出现失误的可能性更小,因为 “折衷方案” 降低了决策冲突,在做决策的时候会少一些焦虑、担心会后悔的负面情绪。 但是如果这个折衷的选项缺货了呢,新的焦虑和纠结又会袭来,这时候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最近,一篇发表在国内顶级心理学期刊《心理学报》上的研究,分析了在折衷产品缺货的情境下消费者的选择情况。[3] 研究中一共设置了3个选项: 选项A:低价格低性能的产品 选项B:中等价格中等性能的折衷产品 选项C:高价格高性能的产品 基于这三个选项,研究者们设置了三个实验组: 1. 在ABC三者之间进行选择(称为 “三选组” ); 2. 看到全部选项 A、B、C 的产品信息, 但被告知产品 B 缺货, 只能在余下的选项 A 和选项 C 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称为 “折衷选项不可得组” ); 3. 仅看到选项 A 和选项 C 的产品信息, 并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称为 “对照组” )。 参与者是清华大学的 382 名本科生(男生 182 名),他们被随机分配到这三个实验组中,面临买数码相机和租车两种情境。 比如 “假设您打算购买一款数码相机, 您对以下三种机型感兴趣, 决定选择其一购买。请仔细阅读产品信息并做出购买决策, 您会购买哪一款呢?” 结果发现,当折衷的选择得不到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低价格的替代品。 接下来研究者们进一步实验表明,当大家听了专家对产品质量专业的评价,或者有些人很 “识货” ,产品的质量怎么样就清晰明了了,选择低价格的替代品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就像充分懂手机市场、性能的人,会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买什么样的,不会在柜台很焦虑地来回纠结,担心会后悔。 最后,希望大家在了解关于决策背后种种神秘的 “势力” 后,对自己、对他人,在消费时,都有更好的认识。 就像有时候坦诚的沟通,好过互相猜测对方想什么,也能避免 “好心办坏事” 的情况。

   Copyright@  福建商学院  学生处 版权所有   闽ICP备12020660号-3
校址:福州市鼓楼区黄铺19号   邮编:350012    技术支持:福建商学院 信息技术中心